概念:安慰剂效应,是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别称: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
英文:Placebo Effect,源自拉丁文placebo解“我将安慰”
提出者:安慰剂效应于1955年由毕阙博士提出,亦理解为“非特定效应”或受试者期望效应。
心理咨询中的“安慰剂效应”指心理咨询者在咨询中向来访者提供“ 安慰剂”,使来访者由于期望而促进心理障碍减轻或病情好转的心理现象。
反应人群:
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效应的人,被称为安慰剂反应者。
这种人的人格特点是:好与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好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
作用原理:
1、期望效应:受试者期望效应引导病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报告病情得到改善,因此导致安慰剂效应的出现。
2、制约反应:古典制约是一种关联学习模式,使受训者学习到特定情况下作出特定的反应。安慰剂使病人产生与有效药物相似的生物反应,有可能是因为制约所造成。
生活案例:几个有钱人一起到乡下参加朋友的婚礼,因为很少接触乡村环境,看见秀美的风景和在田里啃草的牛羊,顿时感到格外放松,尤其是在餐宴上时,一看到端上来的鸡鸭鱼肉,就觉得是农家人自家养的鸡鸭鱼,边尝边夸赞这是难得的土味,原生态食品,地地道道的农家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