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指的是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或劳动成果与人共享。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分享行为是孩子克服自我中心、亲近群体的表现,分享是孩子的高层次行为。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学会分享?不爱分享的孩子分析及措施有哪些?
一、不爱分享的孩子分析及措施
1、物权意识的萌芽
孩子不爱分享,可能和物权意识的萌芽有关。通常来说,2岁左右孩子的物权意识会逐渐萌芽,具体表现为孩子非常在意属于自己的物品,当别人要拿他们的东西时,他们会试图拿回来,并说“我的”。
2、不懂什么是分享
孩子不爱分享,还可能是因为孩子不懂得什么是分享,他们以为“分享就是要把我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但实际上分享是与人共享,并不是“赠予”。
3、安全感和掌控感
孩子不爱分享,可能是觉得将物品分享出去会失去安全感和掌控感。人们通过“掌控”来获得安全感,比如说成年人觉得自己能掌控这段感情,所以就能在感情中获得安全感。这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他们能够通过掌控自己的物品来获得安全感。
二、如何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1、了解什么是分享
作为家长,我们要引导孩子学会分享,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分享。上世纪50年代,Ugurel-Semin研究了4-16岁儿童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的发展状况,发现4-6岁的孩子吝啬倾向最高,慷慨倾向则在5-6岁出现飞跃,公平分享在8岁之后占据主导地位。
孩子的分享行为,关键在于以下几点:愿意和伙伴交往、能克服自我中心的倾向、能理解别人的感受。所以引导孩子学会分享,重要的就是要让孩子做到这几点。
2、愿意和伙伴交往
美国疾控中心(CDC)和美国教育部通过研究发现:2岁的孩子会对其他小朋友感兴趣,并且开始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游戏;直到3岁以后孩子才会开始主动对朋友表达喜爱之情,并能够认识到“我的”“你的”“他的”,产生物权意识。
3、克服自我中心
引导孩子学会分享,要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的倾向,MOOC学院的早期儿童教育课的老师认为,幼儿在3岁之前都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以我们等到孩子长到3岁以后,就可以告诉孩子要主动接触其他小朋友,和伙伴一起玩游戏,并且考虑其他小朋友的感受。
4、理解别人的感受
引导孩子学会分享,还要让孩子理解别人的感受,一般来说,孩子要到4岁才会意识到自己所想的和别人所想的不一样。父母可以通过言传身教来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的感受,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理解别人的感受是共情能力。
研究发现,能接触到大孩子分享行为的孩子,更容易培养出分享意识。所以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有分享行为,那么孩子也能更早地学会分享。
如何引导孩子学会分享?不爱分享的孩子分析及措施有哪些?作为家长,首先自己要了解什么是分享,然后要让孩子愿意和伙伴交往、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让孩子理解别人的感受,另外还可以通过言传身教来让孩子学会分享。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