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理论,是指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互动及其影响的学说。在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中,人际关系理论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个体或者一个群体人际交往能力的标准之一。那么,人际关系理论的提出者是谁呢?
人际关系理论的提出者是
梅奥的“人格规模理论”:
194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梅奥(Kurt Lewin)率先提出了人格规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个人心理状态和环境作用共同决定的,并将个体和环境作为研究的核心要素,提出了“行为=B×P”,即个体行为是由个体心理状态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确定的。梅奥的人格规模理论被看作是人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前身,是推动后来人际关系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恩的“合作性与竞争性的意识”:
19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基恩(Donald W. Kline)在研究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发现个体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性意识对人际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基恩将人际关系看作是一种交往行为,该行为由合作性和竞争性意识共同决定,合作性意识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竞争性意识则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矛盾与冲突。基恩的合作性与竞争性的意识理论为人际关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莫瑞的“互惠交换理论”:
1960年代,莫瑞(George Homans)提出了互惠交换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之间进行的互惠交换是人际关系的基础,个体在人际关系中不断进行投资,以获取更多的回报,同时也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来维系人际关系的稳定。基于该理论,社会学家布里恩(Peter M. Blau)提出了“交换平衡理论”和“家庭交换理论”,为人际关系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人际关系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其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卓越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们以不同的角度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总体而言,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在于个体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个体认知水平的高低及其能力对于人际关系的发展和维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