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个体对自身的看法和对与自己相关的其他体验、人际互动和文化环境的看法。自从 Tajfel 和 Turner 关于身份认同理论的提出以来,学者们一直在探究这个领域。这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身份认同理论的发展。
身份认同理论发展
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被视为身份认同理论的前身。 Tajfel 和 Turner 认为,个体可以被归为群体的成员,在他们之间产生共同的特征和价值。这种群体不仅用于形成身份认同,还可以用于评价他人。 Tajfel 和 Turner 支持群体和社会,认为群体间的态度和行为是由人际关系的团体差异和竞争引起的。
自我分类理论
自我分类理论认为,对分组有助于人们理解自己的位置和角色,使他们能够与其他人或群体产生更多的同理心。这个理论进一步确立了群体认同的重要性,认为身份认同和社会关系是相互关联的。这个理论还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那就是拟境性——即参与者为了融入该群体而相应地调整和采用的想象社会角色。
自我决定论
自我决定论认为,个体需要自主性、社会能够理解的联系感和能力感。这个理论认为,身份和认同是个体实现这三个基本需求的过程。通过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个体可以寻求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事物,并能在他们的社区中实现这些价值。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群体认同是基于观察和参考其他人的行为和特征建立的。人们可以通过对他们周围群体的观察和他人对群体的评价来获得关于自己所属群体的信息。这个理论还指出了同化和 多样化 两种取向。同化是指个体通过强调与他人的共同点来减少差异。相反,多样化则是减少群体之间的相似性,强调每个群体的独特之处。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