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社交动物,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在儿童时期,父母或主要照顾者是他们最重要的联系人,他们与之培养出的关系会一直影响到他们的成年后期。依恋理论认为,人类在早期与父母的交互中通过建立依恋关系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依恋理论中的四种依恋型以及它们的影响。
四种依恋型是什么
依恋理论最初由加拿大心理学家鲍威尔和阿因斯沃斯于1969年提出,后来由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进一步发展。依恋理论认为,依恋是人的本能需要,它是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的感受,是人们在表达自己需求和寻求支持时的方式。
在依恋理论中,有四种依恋型: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和混杂依恋型。
安全型依恋是指儿童能够信任并接受他们的主要照顾者,从而建立起一种稳固、可靠的依恋关系。在这种依恋类型中,儿童感觉到他们的感觉和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并且他们的主要照顾者会对他们的需求作出积极、敏感的反应。这一依恋类型的儿童通常表现出探索欲和好奇心,在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支持下,他们感到安全地探索周围的环境。
回避型依恋是指儿童学会了隐藏他们的感受和需求,因为他们不信任或害怕他们的主要照顾者的反应。这种儿童倾向于独自玩耍,拒绝接受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抚慰或支持。在成年后期,这种依恋类型的人通常会避免亲密关系,或者在关系中遇到压力和冲突时会选择逃避。
焦虑型依恋是指儿童过度依赖他们的主要照顾者,他们害怕失去他们的支持,并且常常要求得到更多的关注。这种儿童通常会经历分离焦虑,即离开主要照顾者会引起强烈的恐慌或焦虑。在成年后期,这种依恋类型的人可能会变得过度追求亲密关系,过度关注对方的行为和感受。
混杂依恋型是指儿童表现出集中两种或两种以上依恋类型的特征,这可能是因为儿童在不同的情境下经历过不同类型的反应。在成年后期,这种依恋类型的人可能会出现多个关系中的问题,因为他们的依恋样式可能会随着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依恋会影响我们的社交关系和健康状况。安全型依恋的人通常会更容易建立亲密关系,并且表现出更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回避型和焦虑型依恋的人则更容易出现社交障碍、情感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例如焦虑、抑郁和依赖症。
尽管我们的依恋样式在早期形成,但它们并不是静止的,它们可能会通过经历、自我反思或治疗的方式进行改变。了解我们的依恋方式以及它们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和他人的社交行为,并帮助我们改善我们的社交健康状况。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