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理论最早由谁提出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指个体对于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和自信程度,是心理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而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提出者则是美国心理学者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本文将从他的生平经历、心理学研究初衷、理论框架以及对实践的指导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生平经历
阿尔伯特·班杜拉,1925年生于加拿大,是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被誉为“社会认知理论之父”,1949年在渥太华大学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1953年,他加入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教师队伍,一直在该校任职到2008年,有超过50年的心理学教学和研究经验。
二、 心理学研究初衷
班杜拉在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提出之前就已经对心理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界开始了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班杜拉对此提出了反应习得理论。然而,班杜拉并没有在这一领域就此止步。1970年代,班杜拉开始对人类行为进行了更彻底的研究,主要是人类学习的心理机制问题,并从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心理现象——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和自信程度。这一现象为其后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因此也奠定了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基础。
三、理论框架
自我效能感理论与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等学派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行为主义认为行为是通过外在刺激来进行习得的,可能忽略了行为本身的因素。人本主义是从人的主观体验出发,强调全人教育的发展。而自我效能感理论则是建立在人们优越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之上的,是一种认知能力的心理机制,这个认知能力是基于个体对自身与外界关系的过程。通过自我效能感,人们可以克服挫折和困难,提高自身的自信,从而更加完美地完成任务。
四、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一个关于提高个体修养和社会行为的重要理论。理论不仅为教育学、社会工作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在教育领域,班杜拉的理论指导了教育者采用多种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充分地考虑过程和结果的情况下,增强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心。在企业管理领域,班杜拉的理论则是鼓励企业家和管理者更加重视员工的自我效能感,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团队模式。任何过程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有自信心的人会更容易快速地做出行动,并在失败后更快地回来。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