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自己能力的信念,即个人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程度。在心理学中,自我效能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因为它与个体的情感状态,行为模式和成就关联密切。本文将从历史、概念、影响因素及应用等方面分析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最早由( )提出
一、历史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于70年代初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艾尔伯特·班杜拉首先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指出它可以影响个体的认知、情绪、动机和行为。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也曾受到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概念及学习理论等理论的影响。
二、概念
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于特定行动所能达成目标的信念感受。它是由个体对于自己的能力、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能力信念的总和产生的。自我效能感与自尊、自信、自我认同等概念有些相似,但还有许多差异。自我效能感一定是指某项特定的能力,而不是个体的整体感受。它与自尊、自信等一些概念的区别在于,自我效能感通常只是指特定任务的能力信念程度。
三、影响因素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个体自身的经历及学习经验。个体往往会依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自己是否具备某项任务所需的能力。此外,个体的情感、态度、动机也会影响其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教练和导师的指导以及对目标的理解和认识也都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四、应用
自我效能感在实践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以教育领域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注重鼓励,增加学生成功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在工作场所中,提高员工的自我效能感,能够带来更高的工作绩效,并提升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和幸福感。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